时代造就英雄 伟大来自平凡
大家看到的这个乡村场景,是一位驻村干部的工作日常,假如我告诉你,这个工作日常记录是职院的一位普通教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侧影。你会怎么想?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何海清。
2019年4月根据随州市市委组织部和学院党委工作部署要求,何海清同志被派驻到随县万和镇黄林树村担任“第一书记”,从此他和黄林树村结下了不解之缘。“带情驻村,暖心帮扶”,这是何海清的工作理念,也是他脚踏实地正在做的事情。在驻村工作中,他满怀热情,用心奉献,他用脚步丈量责任,遍访每家每户,他用行动诠释担当,全力解决村民难题。
2016年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定点帮扶单位帮扶黄树林村,何海清作为脱贫攻坚、帮扶工作调研组骨干之一,他深入到帮扶组进行调研,几年间走访了226户。当时黄林树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出了何海清的想象,好几次在贫困村村民家里,何海清都欲言又止。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,何海清更能体会村民的艰苦和无奈。
从此,何海清这张黝黑的脸、敦实的身板就常常出现在村民的眼里,走村入户,对黄林树村每家每户的情况和一针一线都如数家珍。他归纳总结了一套精准识别“五看法”:一看房、二看粮、三看劳动力强不强、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、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。作为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,何海清突出党建引领,增强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力。
扶贫先扶志、扶贫必扶智。他带领村支两委四处考察学习,制定本村实际的发展规划。一方面,筹资兴建村党群活动中心和公共娱乐场所,完善了党群活动室和图书资料室,组织村民学习,落实“三会一课”党员联户帮带制度,吸纳村里的大学生加入村干部队伍。另一方面,何海清因地制宜,结合当地气候条件,精准脱贫,高标准兴建精品兰花,循环种植虎杖,吸纳技术人员、贫困户、村干部等配套成立黄林树村专业合作社。他盘活了黄林树村沉睡在大山深处的100余亩荒地,形成了以光伏、养殖、种植为主导的一系列产业,为不少村民尤其是贫困家庭提供了就业岗位,稳定了村民收入,壮大了村集体经济,带领村民走上了富裕道路。
2020年新年伊始,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,蔓延至中华大地。疫情就是命令,作为儿子、父亲、丈夫,他来不及与及其中的妻儿老小告别,放弃节假日,毅然选择来到了疫情抗战的第一线——黄林树村,这一去就是整整两个月。这一路他总是“逆行”:别人回家,他回村;别人足不出户,他走村串户;别人家长里短,他埋头苦干。没有警服、救援服、隔离服,有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口罩;没有执法证、资格证、通行证,有的只是一张村名熟悉的面孔;没有誓师会,没有请战书,有的只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红头文件。值守路口,探望社区,整合数据;吃泡面,睡沙发,打电话,吃喝拉撒都在办公楼里解决……
在回忆时,何海清讲了这样一件事。在他挨家挨户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和物资发放的时候,老百姓都是不理解且毫不留情的将他拒之门外,还一本正经的说道,“你让我们踏实的在家里待着,而你们却把走家串户的病毒带到我们这里来?”听到这样的话语,何海清和同行的年轻党员还是笑眯眯的把配送的物资轻放在门口,然后进行消毒,快速离开,远远地拿起喇叭朝着村民讲解着疫情防控的方法。
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义无反顾,他淡定的说道,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责任。作为党员就要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、闻令而动,不讲条件、不畏艰险、冲锋在前。经过不懈的努力,黄林树村最终交上了“零疫情”的满分答卷。
如今,再次走进黄林树村,何海清感受的是香甜的空气,淳朴的民风,绿的水,青的山,新的房,亮的庄。在村民的眼中,他只是这里匆匆的一个过客,但又何尝不是这千千万万最美逆行者的齐心协力,才构建起战胜病毒的坚实防线?又何尝不是这千千万万驻村干部的无私奉献,才打赢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?又何尝不是这千千万万踏实肯干的谋划者,才勾画乡村振兴的华丽篇章?
时代不会忘记奋斗者,人民更会记住好干部。帮扶抗疫,带情驻村,何海清作为一名党员、一位教师,他听党指挥,他服从命令,他敢于担当,他迎难而上,他用出色的工作成绩彰显了党员的责任和使命!